食安觀點:從近期國內外的食物中毒事件,餐飲業如何正確使用食品手套?
- Vivian Shih
- 1月15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8月27日
近期國內外的食物中毒事件,再次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。從台北素食餐廳因食材未低溫保存、廚師重複利用塑膠袋充當手套導致食物中毒事件,到日本蒲燒鰻老店因廚師未戴手套引發的食物中毒,這些案例都清楚地指出,餐飲從業人員對正確使用食品手套與食品安全意識的不足,是造成食安危機的重要環節。

戴手套備餐能有效防止交叉汙染
在備餐過程中,手部上的細菌可能透過直接接觸,汙染到食材、餐具或調理設備。尤其是處理生食如生肉、海鮮和熟食,或在處理不同類型的食物時未更換手套,就極易發生交叉汙染。
在戴手套前落實洗手的步驟,並在處理食材時配戴手套並定期更換,才能大幅降低病原菌傳播的風險。
確實掌握手套更換時機
許多餐飲從業人員常誤以為只要戴著手套,就能一勞永逸地防止汙染。然而,手套並非萬能,一旦受到汙染,它本身也會成為傳播細菌的媒介。因此,掌握手套的正確更換時機非常重要。
破損或髒汙時立即更換:
手套若出現破洞、裂痕,或沾染明顯髒汙(如血漬、泥土等),就必須立即更換。破損的手套不僅失去保護作用,還可能讓細菌從破損處滲透。
接觸生食與熟食之間更換:
處理過生肉、生魚等未經烹煮的食材後,應立即脫掉手套並洗手,再更換一雙新手套去處理熟食或即食食品。
接觸非食品物品後更換:
觸摸垃圾桶、清潔用品、抹布、手機、金錢,或進行擦拭、清理工作後,即使手套看起來乾淨,也應視為已受汙染,必須更換。
每隔一段時間更換:
即使手套未破損也未接觸高風險物品,長時間佩戴後手套內部可能會累積汗水,形成細菌滋生的溫床。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做更換,並且勿重複使用一次性手套,以確保衛生。
不同工作區塊轉換時更換:
從備料區進入烹煮區,或從烹煮區進入出餐區時,也應更換新手套,避免將一個區域的汙染帶到另一個區域。
選擇有合格認證標準的食品級手套
市面上手套種類繁多,材質各異。餐飲業者應選擇符合食品安全標準、有合格認證的食品級手套。常見的食品級手套材質包括:
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,不僅損害消費者健康,更嚴重打擊餐飲業者的信譽。作為餐飲從業人員,應將食品安全視為己任,從最基礎的手套正確使用開始做起,嚴格遵循衛生規範,才能共同築起食品安全的防線,讓消費者安全無虞得享用美食。